消费金融龙头“走下神坛”

  作为首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消费金融发展迈入“十字路口”。 

  记者多方了解到,历经与多家潜在投资机构的沟通谈判,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捷信消费金融的部分股权收购。 

  一位熟悉捷信消费金融股权出售谈判过程的知情人士透露,去年3月捷信消费金融母公司——PPF集团创始人Petr Kellner意外坠机身亡后,市场开始传闻PPF集团新管理团队或对捷信中国业务经营策略做出重大调整,包括引入股权合作伙伴。 

  去年底,PPF集团首席财务官Katerina Jiraskova公开表示,对某些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国家地区,集团或将继续独资运营业务,或将邀请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合作,为消费金融贷款提供批发资金。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迫使捷信消费金融决定转让股权的根本原因,未必是PPF集团新管理团队的经营策略骤变,而是过去三年捷信消费金融的各项业务收入出现大幅滑坡。 

  2019年前,捷信消费金融依托广泛的线下业务布局与人海战术,令资产管理规模一度冲上千亿元大关,跃居国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头部机构;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与自身业务转型进度偏慢,捷信消费金融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走入“下坡路”,到2020年底,其资产规模回落至652.07亿元,这意味着短短一年,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规模缩水逾30%。 

  随之而来的,是捷信消费金融先后遭遇裁员风波与业务收入流失等烦恼。 

  陷入如今的局面,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背后也有多重因素,包括过度坚信其海外业务运作成功经验能在中国成功复制,未快速适应国内市场环境变化;高层频繁变动,业务线上化转型未能很好地承接此前人海战术与线下布局所带来的业务流量等。 

  “如今,PPF新管理团队为捷信消费金融引入股权合作伙伴,除了希望能回笼部分资金,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借助新股东方的资源赋能,解决业务线上化转型诸多短板与拓宽融资渠道,助力捷信消费金融焕发第二春。”他认为。 

  记者多方了解到,捷信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也反映了近年中国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缩影。在2010-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初期,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往往凭借市场先发优势获取大量市场份额,但此后,在民众消费行为从线下迁往线上、监管尺度趋严、大型互联网平台参与角逐驱动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大幅变革的情况下,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未能及时顺势而为,难以在当前拼融资成本、拼风控能力,拼线上流量,拼场景化服务体验的消费金融新时代“立足”。 

  成败皆“线下”  

  机会一直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0年后,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创始人彼德·凯尔纳开始频繁飞往中国,考察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前景。 

  2004年,作为PPF集团全资子公司的捷信集团在北京设立代表处,3年后在中国深圳市福田中心区CBD设立捷信中国总部。 

  2010年2月21日,捷信集团在中国获得监管批准,成立外商独资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即“捷信消费金融”)。 

  此后,随着中国普惠金融产业迅猛发展,捷信消费金融凭借市场先发优势,迅速跃居国内持牌消费金融的领跑地位。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为27%,同期美国的信贷人口渗透率为82%。这背后,是生活在中国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广大民众消费金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这对捷信消费金融而言,就意味着极其广阔的市场蓝海。 

  “其实,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模式,特别适合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国家地区。”一位熟悉捷信集团全球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具体而言,捷信集团借助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帮助众多国家民众建立个人征信记录,以此提供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比如基于个人良好征信记录的现金分期产品,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也为捷信自身创造长期稳健的消费信贷业务收入。 

  在他看来,2018年前,捷信消费金融的线下布局与人海战术恰恰契合中国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趋势。即捷信消费金融通过广泛的线下布局,成功抓住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地区民众的3C、摩托车、医美等消费热情,获取巨大客户流量并迅速做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借助人海战术在更大范畴推进面审风控,某种程度也能降低信贷风险。 

  数据显示,2016年捷信消费金融的资产规模与营收收入分别达到469.7亿元与68.26亿元,但截至2019年底,这两项数据骤然提升至1045.36亿元与170.38亿元,令捷信消费金融成功跻身持牌金融消费行业头部机构。 

  随之而来的是,是捷信的线下业务团队持续扩张。 

  一位已离职的捷信消费金融人士向记者回忆说,其线下业务布局达到峰值时,线下POS贷网点数量接近30万个,员工人数则超过9万。 

  “但是,这反而成为捷信业务线上化转型的巨大负担。”他直言。具体而言,一是2017年起,大量消费金融产品从线下迁徙到线上,但捷信仍秉承线下业务发展策略,聚焦与佰仟等同业机构争夺线下市场份额,最终佰仟以较低价格被收购,捷信看似“大获全胜”,且丢失业务线上化转型的最佳时机。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2017年招联消费金融凭借业务线上化布局,尽管其资产规模仅有捷信金融消费的约60%,净利润却比后者高出约15%。 

  此外,互联网巨头入场推动大量线上化运作的消费金融产品,开始迅速抢占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份额,无形间挤压了捷信业务发展空间。 

  二是庞大线下团队的精简令捷信消费金融“精疲力竭”。在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启动2023战略——推动业务线上化转型后,如何妥善处理数万线下团队员工,消耗了捷信消费金融巨大精力,甚至影响后者的线上化转型进程。 

  这令捷信消费金融很快从市场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 

  记者多方了解到,由于线下业务规模过于庞大,近年捷信消费金融不得不承受其带来的诸多冲击: 

  一是线下运营成本偏高,导致捷信消费金融产品利率难以大幅调降,产品端利率定价的劣势导致部分客户流失; 

  二是市场红利逐步消退,令消费金融市场开始面临存量客户竞争,但众多存量客户更愿使用更便捷的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导致捷信消费金融业务规模持续缩水; 

  三是线下场景产品也开始遭遇经营挑战,比如民众迅速习惯在电商平台采购3C产品,导致传统线下3C销售场景的业务流量持续下降,线下医美场景则因为欺诈风险增加,导致产品不得不被叫停,此外,捷信消费金融向信用记录良好用户提供的现金分期服务,也因现金贷监管趋严,遭遇运营波折。 

  上述已离职的捷信消费金融人士向记者透露,最让捷信消费金融头疼的,是P2P行业野蛮发展导致多头借贷与欺诈现象持续增多,令其消费金融业务遭遇逾期率与坏账率双双走高。 

  记者整理捷信消费金融近年财报数据显示,2017-2020年期间,捷信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占比分别达到16%、21%、16%与21.87%。 

原标题:【 消费金融龙头“走下神坛”
内容摘要:作为首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消费金融发展迈入“十字路口”。 记者多方了解到,历经与多家潜在投资机构的沟通谈判,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捷信消费金融的部分股权收购。 一位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9958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 因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四宗罪 重庆农商行被罚255万元
下一篇: 因承兑汇票授信管理严重不尽职 江苏泗阳农商行两人遭处罚